學習動作時的常見誤區:用語言框架去理解動作

學習動作時的常見誤區:用語言框架去理解動作
 
在學習動作時,你是否習慣只依靠「語言」來描述、討論動作?
我們常聽到:
 • 關節角度應該怎麼調整?
 • 哪一條肌肉應該有感覺?
 • 動作應該符合哪一個平面的定義?
 
這些用語言表達的概念,固然來自各種學科(如解剖學、運動學),但有沒有想過:人類是先有「蹲下」的動作,還是先有「蹲」這個詞?
 
語言的局限性
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說:「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。」
他認為語言只能描述「可以陳述的事實」,但無法觸及那些超越語言的經驗,例如:
 • 球員經過練習所獲得的「球感」
 • 游泳選手對水的「水感」
 
而在動作學習中,我們卻常糾結於語言能描述的範疇,例如:
 • 「我這裡痛,是不是核心沒力?」
 • 「是不是哪條肌肉沒出力才會有這個問題?」
 
但事實上,真正的提升,來自於更深層的實踐經驗,而非單純的語言分析。
 
結論
語言是理解的工具,但也可能成為我們進步的限制。
在學習動作時,不妨試著在語言框架之外:
 • 與教練一起探索更深刻的動作體會
 • 將注意力放在練習的過程,而非糾結語言的描述
 
動作學習,不僅是知識的吸收,更是感知與實踐的結合。突破語言的界限,你會發現更多進步的可能。
 
TOP